位於土城工業區的特新光電成立於1989年,是一間專門生產LED導線架的廠商,用以銜接晶片與電子元件。特新的生產基地皆在台灣,並將製造出的商品銷往世界各地,包含北美、日本、中國、東南亞,以及歐洲與俄羅斯等地,都是特新的業務範圍。
總員工數約100人的特新光電,在生產線上非常仰賴資訊系統的協助,特新光電總經理紀志林指出,一般製造業均會使用進銷存與ERP系統,以輔助管理企業內的金流與物流,但這些並無法滿足產線上的諸多需求,因此特新光電導入許多如前端研發使用的PDM,以及製造品保等系統,藉此強化資源分享,協助研發單位團隊合作,並透過多方資料蒐集,了解整體生產狀況並分析,以提升產品的品質和良率。
為了要執行多項生產輔助系統,特新光電陸續採購了許多伺服器及周邊設備,紀志林總經理表示,每當有新的資訊設備需求時,就會直接購置相關的硬體設備,長期下來,光伺服器就累積了滿滿的兩個機櫃,使得原本規劃的機房空間不敷使用,特新光電開始尋求各式方案,來解決機房無法擴建的難題。
除了迫在眉睫的空間問題外,在日常資訊設備維護上,特新光電也面臨很多挑戰,大量的設備耗用掉的資源也相當可觀,長期下來累積成不小的成本,加上所有軟硬體與服務,僅有2位同仁負責維護,不論是看得見的空間與電耗,或是隱含的管理人力等,都是相當棘手的問題,也因此開始思考導入一套終極解決方案,以克服這個陳年舊疾。
建置捷洲MiraCloud雲端解決方案後,先前提到的所有問題如機房空間不足、管理人力等問題,全部迎刃而解。原本兩組機櫃的主機群,整合後連同網路與資安設備竟使用不到一櫃的空間,大量汰換了許多既有實體伺服器及相關設備,讓資訊人員在機房端的管理工作減輕不少,得以藉此花費更多的精神在ERP等系統上,讓企業整體營運效能提升許多。
紀志林總經理表示,導入捷洲MiraCloud系統後,另一項效益在於其雲端桌面的功能,可讓員工走到哪裡都能開機上班。紀總經理以自己為例,放假在家中要處理重要公務時,只要使用家中電腦,登入雲端系統,即可存取公司內部資料庫,取得重要訊息,即時完成各種緊急作業。「使用雲端桌面遠端連線,其反應速度不一定會比直接在電腦前操作快速,但重點在於其便利性。」紀總經理不諱言指出:「雖然稍有延遲,但比舊有傳統架構時所遇到的問題少了許多,尤其在維護上,不僅問題簡單多了,維護時也不會影響使用者的正常運作,且這樣的功能可以讓出差人員在國外,直接使用手上的筆電,透過雲端啟動設計繪圖軟體向客戶直接展示設計圖,讓客戶更加認識產品價值,且因所有資料都在公司內的私有雲端上,即使筆電不小心丟了,也不用擔心專利資料外洩等問題。」
MiraCloud的雲端桌面不僅成為業務利器,還讓內部軟體資源使用情況更加合理化。借助雲端桌面,可將軟體集中安裝在雲端主機內,讓有需要的同仁登入啟動即可,如此一來可有效掌握軟體最高使用量,搭配合適的授權數,能加強管理員工軟體使用情況,避免因侵犯智慧財產權而受罰;把程式集中安裝到伺服器內,也能讓低規格的桌機啟動資源需求高的軟體,像是用一般文書用電腦啟動設計繪圖軟體等,都能對資訊總體成本與軟體管控上帶來非常大的助益。
透過捷洲專業技術團隊的協助,特新光電導入MiraCloud雲端系統的過程非常順利,紀志林總經理指出,由於新的雲端系統對前端使用介面來說並無大量異動,同仁們都能很順利上手,因此沒有太多推行障礙;在伺服器端的部分,則是有出現網路傳輸上的問題,使得系統初步無法正常運作,而經由檢查之後,原因是特新光電既有網路系統在規劃上的問題導致的。在捷洲資訊的協助下,將紊亂的網路環境一併翻新重整,不僅解決雲端連線問題,連同其他資訊服務也隨之更順暢。
實際導入MiraCloud前,紀志林總經理了解資訊系統之影響力,因此親自花費許多時間,了解其相關效益與運作狀況:「捷洲資訊有建置一套完整的實機環境,能讓我們了解系統運作狀況,並能讓我們將公司現行的應用程式置入其中,檢測其是否能在新環境中順利運作。」藉由捷洲提供的既有環境,特新光電可輕鬆檢測出每支程式的相容性,以確保系統日後在雲端平台上,避免出現當機等不穩定問題。
從公司決策層面考量,紀志林總經理認為資訊系統可用來收集產品訊息並加以分析,達到Data Mining的效果以改善製程與品質,讓生產更有效率。而從製造觀點來看,人與機器相較,人出錯的機會較多,因此產線上大多會減少人為操作並以機器取代,而透過電腦來蒐集資訊,也同樣能避免人為疏失,並集中在伺服器上;而在資訊設備維護的考量上,紀總經理認為透過委外管理,將系統維護交由捷洲資訊等專業團隊維護,也能減少內部人員在資訊維護失敗的風險,讓特新光電能將多數資源及人力投入專業設備生產上,也藉此達到優化人力的效果。